最新推荐
企业文化从发菩提心开始
2013-10-19 07-30-39 来源: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:口述:赵云清 录音整理:焦雪萌 点击:次
编者按:赵云清,威海一家化工企业董事长,资深实业家。长期致力于国学研究和企业文化的创建,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、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。他对佛商文化核心理念的理解:不再为自己的欲望和快乐去做事,而是为众生的苦难去做事,就像仁炟法师一样,这才是真正的菩萨道。
我学佛是从2010年开始的,到现在有三年半的时间了。我一直在思考,如何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做企业,十几年来,我也有很多实践和探索。我是从网上了解到正觉寺的。通过参加这次佛商禅修班,使我的思索更加成熟,目标更加坚定。
佛法讲,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业力决定。我们的业力,就是身业、口业和意业。落实到企业管理中,身,就是员工的行为;口,就是员工的语言。意,就是员工的思想观念。我在管理中尝试使用“身口意”的管理方法。我们每次开会,都要先集体念感恩词,会议结束时,都要集体宣读企业宗旨,就像佛商禅修班上课时一样。我们的员工在公司里,都以“同命”相称呼,全公司员工都像一家人,并不断地加深这个观念,随着所有人的身口意不断改善,整个公司就会焕发出持久的活力。
佛教当中有一个概念,叫“四摄法”,正是讲的如何改善组织的问题。四摄法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布施,我们给别人财物,是财布施;别人不懂的道理我们给他讲道理,是法布施;别人有了困难我们给他解决,叫无畏布施。爱语就是说别人喜欢听的话,说让别人有好感的话、欣赏的话、鼓励的话、安慰的话,这是柔软的语言。利行,是我们要做对别人有利的事,做对下属有利的事情,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提高;做对家人有利的事情,就会获得家人的支持;做对社会有利的事情,社会成员就会互相帮助。
同时发慈悲心,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,对企业来说,我们把员工的困难当成我们企业的困难来做,员工就会感激我们,就会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,客户就留住了。我们在制定各种管理规则和行事原则的时候,都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为对方考虑。比如说,我们销售部门的行事原则是:“小中大,防大错。”就是跟新客户打交道的时候,不给他发大量的货物,而是只发少量的货物,避免由于客户对市场行情估计不足而造成损失。先发给新客户少量的货物,然后跟进了解其销售情况,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,帮客户扩展市场,这样就实现了企业与客户双赢的结果。
佛法的核心思想是由心生物。佛法是心法和色法。心法,就是修炼我们的心,让我们的心更清净、更善良、更慈悲、更高尚。西方的管理是法治文化和制度文化,是限制人的行为,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行为。而佛法,是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去做事情。现在多数的企业家是为欲望而工作,为欲望而做企业。仁炟法师曾问大家,佛教能成为千年老店的奥秘是什么?因为,它是为愿望而做。一个是欲望,一个是愿望,这是根本的不同。它们有什么本质的区别?欲,从汉字的构成来说,左边是个“谷”,右边是个欠,总觉得缺谷子,缺吃的,也就是说,他总有一种不满的感觉。很多企业家是为了个人的享受、个人的虚荣、个人的名声去做企业,而这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就会走向一个瓶颈。愿望就不一样了。愿望是为众生而做,众生是无边的,你永远可以做下去。而欲望一旦满足,就会失去动力。但是,如果欲望上升为愿望,就完全不一样了。 “愿”字是怎么写?上面是原,下面是心。原就是原始、本来的意思,本来的心,就是我们的佛性。释迦牟尼佛讲,佛是什么?佛就是觉悟,就是通过禅定回到本来的心,所以说“愿”就是佛心。当我们的个人欲望上升到愿望去做事的时候,就做得更坦然,更自在。因为是为众生的苦难去做,不再是为个人的喜乐、个人爱好和个人的享受而做,这就是企业家精神本质的升华。在西方,员工大多是无奈的、被迫的,是在别人的安排下工作。所以说,真正想做好企业,规范好员工的行为,还得靠内心。因为心是本,行为是末。由他的心而导致他的行为,就是我们佛法说的相由心生,境由心造。我们企业上百人,没有一个专职的管理人员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务。管理层的人员只用很少的精力就处理完行政管理事务,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自己的业务,管理成了很简单而且效率很高的事情,这就是共同的愿望所起到的作用。
通过学习佛法,我明确了自己的使命,一边做企业,一边来弘法,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。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菩萨道就是自利利他,自觉觉他,不再为自己的快乐去做事,而是为众生的苦难去做事,就像我们老法师一样,这才是真正的菩萨道。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去做企业,和带着这样的心情去做道场,本质是一样的。这就是我理解的佛商文化理念的核心。我想,现在咱们佛商修行,更多的是个人身体上的,境界的提高可能还是刚刚开始,所以还要从扩大企业家的心量开始。正如佛陀所说:“只为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”。我们也要从发菩提心开始,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,建设自己的百年老店,千年老店。